半導體清洗過程涉及晶圓表面多個結構區(qū)域,其中介電層作為電路中絕緣介質,其表面完整性直接影響芯片功能穩(wěn)定性與可靠性。選擇合適的清洗材料需考慮其與介電層材料的化學兼容性、表面張力適配性、pH值適中性及腐蝕可能性。
常見介電層包括SiO?、Si?N?、低k有機材料、碳氫化合物介質等。部分介質層結構為多孔型或薄型,對化學腐蝕特別敏感。強堿、強酸類清洗液或含有氟、氨等活潑基團的溶液,若濃度控制不當,易造成介電層蝕刻、表面粗糙度上升、膜層降解等問題。
針對介電層的清洗需求,常采用中性或微堿型水基清洗液。部分應用場景中使用高純度IPA、MEG、PGME等溶劑組合,確保在不破壞膜層結構的同時完成污染物剝離。去除污染物如金屬離子、微粒、有機殘留的同時,避免引發(fā)界面腐蝕。
封裝制程中介電層材料結構復雜,需使用對界面能反應弱、分子結構穩(wěn)定的溶劑。適用于低k材料的清洗液應具有低表面張力與低特征,確保不滲入膜孔結構,防止電性能劣化。
為驗證腐蝕性水平,行業(yè)內常采用金屬腐蝕率測試、薄膜剝離力測試、界面電容測試等方法。部分廠家提供與介電層兼容性評估報告,包括表面電荷密度變化、膜厚變化前后比對、顯微鏡下膜層完整性檢查等數據。
介電層腐蝕風險還與清洗時間、溫度、溶液流動性等使用條件有關。應在工藝參數范圍內操作,避免超溫、長時間靜置等異常操作引發(fā)不良反應。